黄岳钧,增城区第三届人大代表,广州增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,中南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,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研究院增城分院执行院长,广州市工信局专家,东莞市科技评审专家,东莞市工信局专家,东莞市委统一战线智库专家,致公党广东省委社法委委员,致公党东莞市委经济委员会主任。曾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,市级课题10余项,获省级奖科研奖励1项。2022年获评“广州市增城区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”。
4月22日,科技部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,广州增电科学技术研究院(简称增科院)上榜,成为了增城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实现了增城区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零的突破。从正式运营到建成国家级孵化器,增科院仅用了三年时间,完成了“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”建成国家级孵化器的战略目标。
项目高速高质量推进背后,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,各相关部门、人员的努力付出,区人大代表、广州增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岳钧便是其中一员。黄岳钧介绍,科技企业孵化器,即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,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,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持,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,提高创业成功率,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、繁荣经济,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。2018年9月,他受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(简称电研院)的委托,来到增城建设新型、专业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——增科院。为了全身心投入到增科院运营管理,他辞掉了大学教授职务,全职进行创业。
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。为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到增城发展,三年来,黄岳钧坚持当好人才政策宣传者,他不辞劳累,驾车奔波于深圳、东莞等地,拜访了近百家高新技术企业,向企业相关负责人一对一耐心地讲解增城科技创新、研发补助、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和侨梦苑“1+2”系列政策,以及人才支持、科技金融等政策。黄岳钧深知,只有不断扩大增城人才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,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来增城发展。
2019年年底,增科院各项工作刚启动不久,世界就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,在这期间,黄岳钧坚定信心,带领团队克服种种挑战,迎难而上,在自身资金链非常紧张的情况下,坚持给在孵企业提供免租、金融担保及资源对接等服务,使招商工作、成果转化和产值培育迎来了逆势增长,并在三年内达到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标准,成功通过了疫情带来的种种考验。
近年来,我区出台了富有竞争力的人才科技产业政策,侨梦苑“一苑多区”形成了1个核心区+9个分园区格局,各类创新平台加速发展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喜人,创新人才加速集聚,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效应初步显现,整体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,我们必须清醒看到,我区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许多不足。”黄岳钧说,主要是科技创新总量还有进一步成长空间,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,科技创新能力不强,在增城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的成果依然稀缺,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还刚起步,离省委市委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。
对于我区科技创新领域不足的问题,黄岳钧表示,他在用心管理好团队的同时,认真履行代表职责,积极参与到地方政治、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当中,特别是积极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建言献策。“作为科技领域的人大代表,我将持续重点关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、穗莞深科技产业融合发展、科技成果转化等议题,充分调研深入研究,结合本职工作,为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建言献策,当好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,为增城在广州东部枢纽的总体定位上建设科技强区方面贡献力量。”黄岳钧说。